續寫軍民魚水情深的時代篇章 ——延吉市榮膺“全國雙擁模范城”十連冠

4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雙擁模范城(縣)命名大會上,命名了508個全國雙擁模范城(縣),延吉市再次上榜,榮獲 “全國雙擁模范城”殊榮,這已是延吉市連續第十次獲此榮譽。
延邊是革命老區、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, “三區”合一的特殊性決定了延吉“雙擁”工作的重要性。多年以來,延吉始終高舉“雙擁”大旗,接力奮斗,高站位認識、高標準設計、高質量落實,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色、邊疆特色、民族特色的延吉“雙擁”發展新路徑。

在延吉,軍愛民、民擁軍的優良傳統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脈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“雙擁”工作,讓軍人從內到外感受到溫暖。
李浩冉今年3月退役,最近正忙著參加政府組織的免費無人機操作技能培訓。“退役后,我到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報到時,工作人員向我介紹了這個培訓班,正好無人機是新興科技產業,我很感興趣,也能拓寬就業渠道,馬上報了名。”李浩冉告訴記者,剛退役時,也有過迷茫,可得知政府提供了免費培訓、考證支持、就業對接的“一站式服務”后,果斷抓住政策機遇,用新技能續寫軍人擔當。
退役軍人張銘雷也有一樣的感受,作為一名老兵,在待安置期間,他努力參加各項培訓,為上崗做足準備。“經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積極對接,我在事業單位成功任職,不管是崗前的暖心保障還是陽光安置的公平機制,都讓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軍人的真切關懷。”張銘雷說。
近年來,延吉創新安置方法,推行退役軍人“三項一站工作法”,完成464名退役軍人社保接續、組織關系轉移、落戶、預備役登記等 服務辦結;開展“安置前政策宣講會”32場次,組織760名退役軍人、軍屬開展適應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;實現13名軍轉干部100%安置行政崗位、104名退役士官100%安置事業和央企崗位(12名已任中層崗位,成為單位骨干),部隊、地方、軍人三方都滿意。

軍地攜手:雙擁工作雙方同心
延吉是全省縣級市中的駐軍大市,通過軍地聯防、聯建、聯管,不斷拓展“雙擁”內容,密切軍地關系,開辟了共建、共享、共贏的生動局面。
每逢兩節、八一等重大節日,市級領導帶隊慰問駐延各部隊官兵、優撫對象、困難退役軍人、邊海防官兵家庭,累計慰問資金614.8萬元;投入3000余萬元,建設延吉空港消防站;市住建局投入60萬元,為駐延部隊安裝營房區路燈、新建營區圍墻;市農業農村局投入20萬元,沖洗駐延某部隊營區周邊河道,并清運淤泥,修筑河道防護壩;延邊供電公司為駐延部隊營區改造電網設施。
駐延部隊積極反哺地方。近年來,駐延各部隊積極派駐優秀軍官240名,為全市中小學軍訓學生9400余人次;累計派出1200余人次,積極參與全市平安延吉、全國文明城市創建、綠美延吉等工作;駐延某部隊投入100余萬元,幫扶朝陽川鎮柳新村開展肉牛養殖、生物質顆粒燃料加工等產業;與小營鎮五鳳村建立精準援建關系,軍地籌集資金1300余萬元打造“美麗鄉村”,邁向振興目標……一樁樁、一件件,都是軍地攜手同心鑄就的真實記錄,見證著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奮進的深厚情誼與強大合力。

創新發展:同奏雙擁“交響樂”
推動新時代“雙擁”工作更有溫度、更有質量,必須在繼承中創新,在創新中發展,用工作特色彰顯延吉本色。
延吉探索社會化擁軍新模式,市域4A景區對全國現役軍人、殘疾軍人、退役軍人、其他優撫對象、消防救援人員實現免費開放,發動百企千店齊響應擁軍號召,推出“擁軍聯盟、擁軍驛站、擁軍情、擁軍卡”品牌,120家企業400余家門店加入擁軍聯盟,匯合餐飲、住宿、文娛、旅游等300余項優待服務內容,累計受益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3萬余人,開啟政府+社會力量的擁軍之路。
作為革命老區,延吉紅色資源富集,投入806萬元對全市烈士紀念設施進行精心修繕、改造升級;投入30萬元,打造全省首個烈士紀念設施智能監控管理平臺,實現線上線下同步、動態、精細化管理;走進部隊、機關、學校、村屯(社區)、企業等單位、團體,開展以“講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”“理論潤站點·關愛進民心”為主題的公益宣講92場次;推出“新征程、葆本色”優秀退役軍人典型宣傳,評選“最美退役軍人”“最美軍嫂”“最美兵支書”活動,涌現出以全國雙擁模范個人王淑清、吉林好人徐淑子為代表的先進典型。
延吉還創新載體,深入開展雙擁宣傳“六進”活動。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市文廣旅局開展“文化進軍營”活動,走進部隊、駐訓基地32場次,聯合市人社局開展“政策進軍營活動”50場次;市委宣傳部開展“書香進軍營”活動,為駐延部隊贈送圖書4200余冊……豐富多彩的各項活動進一步凝聚了黨心、軍心、民心,營造了軍民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。
浩渺行無極,揚帆但信風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延吉將帶著“全國雙擁模范城”十連冠的榮譽稱號砥礪前行,深入研究新時代“雙擁”工作的新特點、新要求,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,書寫邊疆少數民族地區“雙擁”工作新篇章。
初審:王曉彤
復審:李軍廣
終審:王春榮
微信 掃一掃 關注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,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、共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,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。